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比赛时间表
联系电话

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脂肪性肝炎防治的新靶点

2009-07-10 09:57:03 浏览量:
  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当前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攀高且起病渐趋低龄化,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一大肝病,在我国亦有望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并且,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以与病毒性肝炎合并存在。更为严峻的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除了与酒精性肝病一样可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外,还与2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为此,脂肪肝已成为当代肝病领域的新挑战,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脂肪肝的Y效防治可望改善广大患者的预后。新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及其相关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脂肪性肝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重建和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则有助于延缓和阻止脂肪肝的进展,减少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肝病与肠道微生态相互影响

  胃肠道生态系统是人体较大的微生态系统,含有人体较大的贮菌库及内毒素池,而肝脏与胃肠道的解剖和功能关系密切,共同组成消化系统整体。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微生态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肠道微生态与肝脏不但在解剖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肠道是肝脏这个生化加工厂的初级原料库,肝脏则通过精细的生化反应,加工着来自肠道的包括肠道菌群产生的有益的及有毒的全部物质,并使之向有利人体健康的方向转化。在病理状态下,肝脏和肠道微生态之间常相互影响,或互为因果。

  肝病状态下,尤其在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时,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如恶心、呕吐、胃纳明显下降,相对而言,肠道菌群营养底物不足;胆汁分泌不足,肠道内胆盐缺乏;肝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肝脏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胃肠道淤血、缺氧,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均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此外,抗生素和制酸剂的广泛应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外科手术(特别是空回肠旁路手术、盲瓣综合征)等亦可对肠道微生态产生严重影响,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后者可损伤肠道屏障功能,引起肠道细菌及其各种代谢产物大量移位进入肠外器官,过度激活免疫系统特别是肝脏的库普弗细胞,引起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加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肠道菌群的失调程度是随肝功能的损害加重而加重,并随肝功能好转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

  2.肠道菌群紊乱参与脂肪性肝炎的发病

  无论是肥胖、Ⅱ型糖尿病还是酒精中毒所致肝病,均包括三个逐渐发展的病理阶段: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没有脂肪性肝炎就没有肝硬化,进而也就不会发生肝病残疾和死亡,尽管10年内至少有15%~25%的脂肪性肝炎患者并发肝硬化,其中30%~40%醉终死于肝病,然而单纯性脂肪肝发生脂肪性肝炎的概率可能仅有10%~20%。为此,脂肪性肝炎是单纯性脂肪肝发生肝硬化的重要中间环节。

  与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相比,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双歧杆菌、类杆菌等专性厌氧菌显著减少,而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酵母菌等兼性厌氧菌显著增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其相关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检出率显著增高,且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脂肪性肝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过度生长繁殖、肠道定植抗力下降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是其肠道内毒素移位、血内毒素升高、内毒素血症形成的原因之一。而肠源性内毒素及由内毒素启动剌激肝脏库普弗细胞所产生的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可引起肝细胞凋亡、坏死,加重肝脏原有的损伤,导致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脏库普弗细胞在清除包括来自肠道微生态的内毒素、细菌、真菌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库普弗细胞功能发挥正常与否与肠道微生态有密切的关系。在脂肪肝时肝脏库普弗细胞激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增强,微量内毒素血症对于脂肪堆积的肝脏可能就会构成致命性的打击。此外,肥胖症患者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可发酵肠道内未消化的食物产生酒精,这些内源性酒精亦可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脂肪沉积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因此在**脂肪肝时,尚需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预防和肠道毒性物质对肝脏的继发性损伤。